錢藝兵的書房
■錢藝兵
與所有愛讀書的人一樣,希望自己擁有一間獨立的書房,在喧囂的塵世間,讓自己的心靈有個安放的地方。
文人的書房大多有個名字,稱齋號,比如蒲松齡的“聊齋”、劉禹錫的“陋室”,更有意思的是明代文學家張溥,他的書齋取名“七錄齋”,據說,張溥自幼好學且勤于手抄,所讀的書都要親手抄錄,抄了再讀,讀了就毀,接著再抄,如此反復七八次之多,以達到“胸有成竹”,故此得名。
我的書房叫“酬勤齋”,這是取“天道酬勤”之意。我的書房雖有名號,最初卻沒有一間真正獨立的書齋,只是把僅幾個平方米的陽臺封閉起來,沿著圍欄打了幾扇木質窗子,可以遮風擋雨,隔斷外面的嘈雜聲。
隨著生活的城市發展,我用首付購了五室三廳的樓中樓,“酬勤齋”得以升級,占了樓上整整一層,才算有了名實相副的書房。
多年來,我用螞蟻搬家的方法不斷地充實書房里的書架,其中有家里原有的藏書,有自己用工資與稿費購買的,也有出版社與作者們贈送的,還有參加一些征文活動的獎品。
我的藏書很雜,甚至有些任性,有政治、經濟、文學、法律、地方文史等幾大類,當然,最多的是影視、戲劇文學類,因為這對個人的影視劇本創作起到借鑒與學習的作用,比如莎士比亞的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、關漢卿的《竇娥冤》、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、曹禺的《雷雨》、老舍的《茶館》,以及希臘的索福克勒斯、挪威的易卜生、俄國的契訶夫、德國的歌德等個人作品集等。其中一架子書,全是自己的作品,有長篇小說《二戰秘聞》、報告文學《中東風云》以及參與撰寫的《良知》《家風》《中美人文交流集》《真情的呼喚》《大愛無言》《戲劇卷》《廣陵區志》《當代儒商風采錄》《烽火記憶——鐵血扣響東方》等等。書房雖不是名山大川,卻能飽覽無盡風光;書房僅處一隅之地,卻能容下萬千氣象。在這里,我可以與古人交談,可以與天地對話,吸收自己需要的營養,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。
泛娛樂化的時代,耐下心來讀書,盡管寂寞,但開卷有益,可以帶來思想上的思考與沉淀。我以為,讀書的情趣就在于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的精神世界,一個非常神奇的知識殿堂。你只要步入書林,卷帙浩繁,包羅萬象,放飛靈魂,其樂無窮,如同陸游詩云:“不是愛書即欲死,任從人笑作書顛。”坐在書房里,室中滿架的書吸引著你,誘惑著你,那是多么迷人的地方。書房是為了藏書,藏書是為了讀書,讀書是為了求知,好似踏上了進步的階梯。書,對于我而言,猶如雨露之禾苗,甘泉之大地,妙不可言。
書房的氣質是安靜的,因為它是安放心靈的地方。